渚碧

< 我欲种菜 亦植蔷薇 >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

我对村上春树的作品接触不多,此前只读过「挪威的森林」、几章「海边的卡夫卡」和一篇小文。透过仅有的一点窗口,我觉得村上的世界没有深入探究的必要,就此转道去寻更幽深的庭院了。

最近想看点日语小说,找到一本「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一看作者是村上春树,总比那些轻小说和推理小说要好,便决定看下去。村上的小说大致都听过,印象里没有这本,一查是2013年的作品,也算比较新了。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书看完了,虽说不是每句话都能看懂,但对于理解整体的故事还是没有问题的。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故事还挺有悬念,心想村上终于要写点不同的东西了,看到最后却很失望,讲的故事和「挪威的森林」并没有太多不同,甚至还不如前者。

这个故事很简单,甚至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多崎作突然被四个高中好友踢出了他们的小圈子,心理蒙受了很大创伤,一度想要自杀,也无法再对别人敞开心扉,直到十几年后遇到了木元沙罗,在她的追问和推动下,多崎作终于决定直面过去,踏上了寻找当年被绝交理由的旅程。

小说的情节在现实与回忆中交叉前进,主要人物其实只有多崎作,除了他和木元沙罗外,其他角色的名字都带着颜色,比如多崎作的四个高中好友分别简称为赤、青、白、黑,大学的后辈叫灰田,灰田故事里的人叫绿川。从这里也能看出来,书名里的色彩是双关的。

我认为这本小说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故事本身没有深度,屁大点事写得这么长,虽然全程在吊人胃口,让你不得不去追问多崎作为什么被团体放逐,白为什么要说自己被多崎作强暴,但读到最后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而前面的一些铺垫意义很模糊,比如有头没尾的灰田和绿川的故事,李斯特的钢琴曲以及多崎作的性梦。

另一个问题是人物的塑造太单调、太薄弱、太程式化了,除了多崎作外,其他人物的性格基本上都是从多崎作口中说出来的,没有多少情节去给予他们血肉让他们饱满。正因为如此,这个本来就简单的故事显得更加空洞了。

老实说,看完这本小说后我对村上春树很失望,写来写去永远是那点和青春、成长以及伤痕相关的东西,作为一个大作家,格局还是太小了。虽然我对诺贝尔文学奖没什么兴趣,并不会另眼看待获奖的作家,但觉得村上获不了奖是更合理的事,我在他的小说里没有看到日本的东西,也没有看到永恒的东西。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本小说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绝交」在我的世界里是稀松平常的事,从小学到大学不乏一起吃饭一起上课的同学,但走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即使在学校里关系如何密切,毕业之后便不会再有来往。这大概算不上绝交,因为在交往的时候彼此或许已经知道,只是为了在学校里不形单影只才临时结伴,毕竟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分别之后不再有交集是自然的事。

虽然我的心中也有些许伤痕,但我还是无法理解多崎作,不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必要。尝试去理解别人并不容易,除非有过相同的经历,不过有时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别人。一个小贩在街上叫卖只是为了挣钱养家,或许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叫声打扰了别人的安宁,因为没人向他抱怨过。一个服务人员态度冷漠,或许是因为她身体不适,或者已经加了很长时间的班,而她平时并不是这样的。如果能这样想,即便不理解对方,也能多一些宽容,自己的心情也会更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