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碧

< 我欲种菜 亦植蔷薇 >

儿时的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我是昨天(农历二月初二)在网上查的时候才知道这句话的,不过也没有细看「龙抬头」的意思。以前,我只知道二月二是一个节日,因为这一天要吃炒豆。吃炒豆的习俗似乎是从明朝开始的,也不知为何要吃,但家乡一直延续着这样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为了招待来访的亲朋好友,每家都会准备一堆聊天时吃的零嘴,一般是瓜子、花生、炒豆和葡萄干等,现在的种类大概更加丰富了。所以,在过年期间,炒豆也是吃过不少的。虽然二月二离过年不远,但再吃炒豆,却并不会厌烦。

过年的炒豆,都是从商店买的成品,而二月二的炒豆,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大多是母亲亲自炒的,这样的豆子称为「蝎豆子」。我对方言没有太多研究,只是怀疑这里的「xie」并不是「蝎」这个字,而是一种用火烹食的方式,就像煨炖煮一样。炒豆用的是黄豆,事前先用水泡过,然后再晾干一点,到了二月初一的傍晚,要从田里取一些土(是随便取还是有讲究我也不懂),燃上中火,架上铁锅,大概是先把土炒热了再放入黄豆慢慢地翻炒。等豆子熟了,再用筛子一点点把土筛掉,最后只剩一粒粒倔强的豆子,虽然不像买来的炒豆那样干脆,但是却更有嚼劲。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两个兜里都揣满了炒豆,除了自己吃,也要和小伙伴分享,因为有这样的顺口溜——「二月二炒豆子,谁不给我小舅子」。

以前自家炒豆,除了是一种习俗,也有经济上的考虑,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费这番工夫呢,从商店里买一些是多么方便。不过今年,我又吃到了一次母亲的炒豆,而上一次已不记得是哪年的事了。

二月二之后,下一个节日就是寒食了,这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名士介子推。家乡的人应该并不知道这个典故,大家只是传承祖先留下的习俗。这一天,除了不能生火做饭,还要祭祀先人。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是严格按习俗吃一天的冷食。离家之后,不知现在如何。

寒食之后紧接着是清明,清明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了,习俗也相应的多一些。最早的时候,家家户户会给家门插上柳枝和柏枝,后来可能是折柏枝太麻烦,或政府不让伤害柏树,于是只插柳枝,现在的情况不得而知。另一个习俗是要煮鸡蛋(我不知这是为了什么),也是前一晚先煮好,鸡蛋太平凡了,我们会用红纸给蛋壳上色,第二天去学校的时候,要比一比谁的鸡蛋更漂亮。当然,清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扫墓,高中以前,我陪爷爷扫过不知多少次墓,大多是祭拜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

接着到了端午节,我们这里没有江河,自然不会有赛龙舟这种节目,粽子也是很少吃的,因为没有人会做,但是长辈会缝荷包给小孩。我得到过一次这样的礼物,红色的布,彩色的线,里面放入艾蒿等香草,讲究一点的话还绣上字,缝好后挂在脖子上,闻一闻味道很好。在我的记忆中,只有这一次。母亲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姑姑们缝了荷包给我送来,上面也绣着花或是字。即便到了现在的年纪,我仍想在端午节时得到这样一份礼物。

最后,忘了说一下元宵节,小时候,这一天是打灯笼的日子。有钱的话买个灯笼,手巧的话扎一个,甚至更简单的,切开萝卜挖一个孔,能放入蜡烛便是一个灯笼了。几个小伙伴约好了,吃过晚饭便一起提着灯笼去漆黑的街上游荡,直到蜡烛燃尽了才回家。

因为很少在家里了,儿时过节的这些习俗,不知还剩下多少。以前是穷开心,现在一些习俗已经成了累赘或无足轻重的东西。有时很羡慕日本,他们仍保留着很多的传统习俗。虽然这样哀叹着,但我又何曾试着按习俗过节呢,每个节日对我来说都是平常的一天。有些可悲的是,传统的习俗逐渐消逝,一些舶来的节日反而成了热点。有时,我觉得现今的社会文化就是一个四不像,传统的继承不好,外来的也学不好,这样的窘境又谈何文化自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