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结十六

仁慈的关系

诺贝尔文学奖新晋得主拉斯洛的短篇小说集。

作者不喜欢分段,一篇小说就是一段,且全是连绵不绝的繁复长句,读起来倍感艰涩,心情也不愉快。面对经过漫长铺陈才至的转折和点睛,再回想走过的艰辛阅读之路,是否值得实难断之。

小说写的是与周围世界无法相融的人,写的是人的孤独、人的绝望、人的疯狂与人的救赎。

评分3/5。

容易忘记的名字

弃置在角落已久的书,若非因沉没成本近半,应该是不会再拾起了。我总是有这种执念,一本书只要开始读了,便不愿轻易放弃,除非······

韩国作家金爱灿的散文集,第一部分是家庭和自己的成长经历,第二部分是与文人朋友的相交,第三部分谈论更公共、更社会性的话题。所谓“名字”,就是相遇的、相知的与听闻的人和事。文章多写生活日常,进而引发出作者细腻的感情和对文学的感悟,有很浓郁的文人风格。

然而这些文章怎么也引不起我的阅读渴望,有些句子也很让人费解。看介绍是获奖无数的作品,不禁怀疑起自己的品味了。

评分2/5。

莊園

我大约在小学或初中时已听过艾萨克·辛格之名,从阳光卫视的节目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仇敌》《燕特尔》被改编为电影。时过二十载,才第一次看辛格的书,是这部长篇小说《庄园》。

一座庄园,联结小说的所有主要人物,联结两个家族、两个民族和两个时代。这是一部群像小说,没有绝对突出的主人公,用长短不一的篇幅,描绘出犹太商人卡尔曼一家、杨波尔斯基伯爵一家、以及其他关联者的不同人生轨迹,总体时间跨度几十年,章节之间的时间跨度也以年计。

信教者与背教者、宗教派与世俗派、恪守清规与享乐主义,堕落的反抗者与萌芽的革命派,都出现在这群相互关联的人物中。

哈雪迪派的虔诚与波兰的落后是一体的,他们因为宗教而不愿拥抱文明,而波兰曾经的爱国者与反抗者们(以杨波尔斯基伯爵父子为代表)自甘堕落,甚至成为无赖。当然也有犹太人放弃上帝学习科学(如埃资利),甚至成为革命者(如蜜拉儿)。

小说的焦点是波兰犹太人的现实处境与未来发展方向,刻画了这几种犹太人:虔诚信教、依教规生活的如约却南、朱蓓蕾,不能脱离宗教但又无法克制欲望的如卡尔曼,不再关心教规、融入世俗追求享乐的如克莱拉、米琳·丽芭,脱离上帝、拥抱文明与进步的如埃资利、蜜拉儿、瓦伦堡。

小说的总体氛围是温和的、怀柔的,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代的乌云似乎压不到这些人物身上,而他们面对内心与现实的矛盾也难有突破行为。

一个有趣的地方,小说里的婚姻基本都是包办的,商人嫁女儿会准备一笔丰厚的陪嫁,用来供养女儿和女婿的生活。比如约芝贝与梅雅·佐尔结婚,卡尔曼承诺负担他们十年的生活所需,而埃资利不工作一直求学,靠的也是香黛尔的嫁妆。不知穷人嫁女儿是什么样的光景。

评分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