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碧

< 我欲种菜 亦植蔷薇 >

「2666」初印象

那天我在阅读「看天下」时,偶然读到一篇介绍波拉尼奥及「2666」的文章,于是第一次知道了这位作家及他的这本巨著。文章的内容我已基本忘却了,但当时受文章中赞誉之词的影响,我对这本书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巧在书架上邂逅了它,于是便买下来,一口气读完了。

罗贝托·波拉尼奥是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荒野侦探」和「2666」甚至已超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而成为拉美文学的新代表,可以说,波拉尼奥及「2666」是拉美文学的又一座巅峰。可惜的是,这位伟大的小说家因贫困和疾病已于2003年病逝于巴塞罗那。1

「2666」首先吸引人的便是名字了。2666,更像是一个年份,一个未来的年份,然而小说通篇都没有出现这个数字,而是见于作者的另一部小说。当然,卒读此书后,我丝毫没有猜透2666的奥秘。

「2666」是一部全景小说,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一直到21世纪初,小说发生地主要是在墨西哥,也涉及德、英、法、意、西、美和苏联诸国,其中甚至提到了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和中国的毛主席、林彪,牵涉领域甚广。

小说的第一部是「文学评论家」,讲述了让·克劳德(法)、曼努埃尔(西)、莫里尼(意)和丽兹(英)这四位文学评论家都在研究德国作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因有相同的见解而成为朋友,甚至一度成为情人。后来,他们听说有人在墨西哥见到了阿琴波尔迪,便前去寻找。莫里尼因病推辞了,另外三人到达墨西哥索诺拉州圣特莱莎市不久,丽兹就从美国转机回国了。而留下的让·克劳德整日待在旅馆看书,曼努埃尔则找了一个墨西哥姑娘调情做爱,最后两人也回欧洲了。原因在哪?因为这四人都听说了圣特莱莎的杀害妇女案,于是均以自己的方式逃之夭夭。刚读时我对这四人的感觉还行,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非常出色,但读到后来,他们人性的弱点和欲望开始显露,让我十分鄙夷。2

第一部出现的一个人物在第二部唱起了主角——阿玛尔菲塔诺。小说的第二部「阿玛尔菲塔诺」讲的是智利移民教授阿玛尔菲塔诺遭受迫害,女儿被黑社会绑架,自己最后也变得精神失常。阿玛尔菲塔诺正是拉美遭受政治迫害背井离乡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第三部「法特」讲述的是美国黑人记者法特到圣特莱莎报导拳击比赛时听说了杀害妇女的事情,并勇敢地进行了一些调查,但最终还是被迫离开墨西哥。

第四部「罪行」具体讲述了发生在圣特莱莎的二百多起杀害妇女案,这是本书的高潮。在这里,作者揭露了墨西哥社会的治安混乱、政府腐败、贩毒、偷渡、警匪勾结以及工业起步阶段的种种肮脏行径。

第五部「阿琴波尔迪」揭开了那位德国作家的神秘面纱。阿琴波尔迪本命汉斯·赖特尔,生于1920年。作者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童年(从他的父亲退伍和一战结束写起),参加二战的经历,战后写作以及游历的生活。阿琴波尔迪的写作是为了良心,这大概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亲历战争的残酷,二是阅读了一位苏联作家留下的记叙斯大林「大清洗」运动的手稿,三是在战俘营里亲耳听一位纳粹官员讲述他自己屠杀犹太人的经过(后来汉斯杀死了那位官员并逃出战俘营)。

阿琴波尔迪是小说的线索,故事由他而起,也由他而止。第一部四位文学评论家为了寻找阿琴波尔迪的踪迹,来到了墨西哥圣特莱莎,使读者开始接触到杀害妇女案。第一部后段、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大部分内容的发生地都在圣特莱莎,但作者对杀害妇女案却缄口不提,只是到了第四部集中展现。第五部的结尾写阿琴波尔迪为了在圣特莱莎入狱的外甥而赴墨西哥调查,小说到此结束,刚好与第一部后段衔接。可见,圣塔莱莎杀害妇女案是小说的中心,贯穿于每一部分。

作者的叙事隐晦而朦胧,也有很大的跳跃性,这需要读者很强的衔接力与理解力,很可惜,我没有读懂。圣特莱莎的案件作者没有给出结果,但从整本书来看,这个案子是破不了的,正如我没有破解「2666」的奥秘一样。3

  1. 这应该是别人的观点。 

  2. 此处应该介绍一下四人的性格特点。 

  3. 这篇读书笔记写得太糙了,看完之后对小说没有任何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