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碧

< 我欲种菜 亦植蔷薇 >

一些人·一些事

没有什么期待地,就跨过了2017年,走进了2018年。校园的板报上,大家用粉笔写满了各种各样的话语,害羞的我做不了这种事,甚至连停下来看一眼也做不到。对别人的好奇心,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前段时间在食堂吃饭,有个男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满面笑容地问我能否帮忙扫一下二维码,他在做某云商的推广活动,公众号关注后随时可以取消。这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反正也正在玩手机,何乐而不为呢。之后男子又去向周围的人推广,但好像全都被拒绝了,不过男子依然保持着微笑,有种让别人不会愧疚的感觉。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帮忙,还是说只有我傻傻地中了广告的招数?

过了几天,同样是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女生正在做着几天前那个男子的工作,还是到处碰壁。等她转到我的位置时,嗓音是沙哑的,脸上似乎也出了汗,当我愿意扫码后,她说了一句话:终于有人肯帮忙了。这个女生是刚毕业的,而这劳累的一天看起来收获并不大。

现在在看《乡下人悲歌》这本书,作者是一名耶鲁法学院的毕业生,讲述了自己从“乡下人”成为“人生赢家”的历程。他出生在一个白人工人阶级家庭,法定父亲是一个不认识的男人,而母亲则不停地更换男友还吸毒。是外公外婆的爱,让他没有像从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那样成为一个混混。他加入海军陆战队,参加伊拉克战争,退役后用最快的速度从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接着考进了耶鲁法学院。作者想从自己的成功中探讨为什么白人工人阶级对未来的期望非常悲观,为什么阶级的流动如此困难。我在这里并不是关心这个问题,而是看到了作者进入名牌大学前后的不同人生。如果你是耶鲁的学生,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六位数年薪工作的大门,而如果你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生,可能正在四处投简历而不断碰壁。这就是每个人都想上名牌大学的原因之一吧。

这几天学科评估的结果出来后,对于学校的惨淡,关心学校发展的老师、同学和校友都痛心疾首。我是一个连自己都不关心的人,自然也不太关心这种事,不过看到大家在小百合上发的一些帖子后,还是有所触动的。老实说,我对学校的感情并不算深,虽然赖在这里四年多了,却依然没有很强的归属感,这可能与我个人的孤僻性格有关吧。对于学校的领导,虽然没有接触的机会,但就平常的所见所闻,完全感觉不到他们的作为。学校的衰颓,我相信是和领导直接有关系的,仅就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网络建设一项,便对他们失望至极了。

另外,我也经常会想,在学校的这四年,我学到了什么,进步了多少,可脑海中却一片空白,感觉自己完全没有被打上学校的烙印。当然,在这件事情上我更应该检讨的是自己,然而学校却也不像她宣传的那样美好。固步自封、名不副实,是我这几年对学校的一种擅自而武断的认识。有人说来学校读书就像买了只跌不涨的股票,我以前也曾设想过其他可能,现在却觉得没什么意义,虽然现在有过的美好经历在其他地方也可能拥有,但谁又知道呢。

无论如何,我都和学校有了羁绊,在余下的为数不多的时间里,如果能遇到更多美好的事情,也就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