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碧

< 我欲种菜 亦植蔷薇 >

有用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我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因为原句想不起来,在网上查的时候才知道,这句话出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对此并没什么印象。

近来我常会瞥几眼豆瓣,但因为没关注几个人,只好看看推荐的内容,各个话题下,大多是一些文艺范十足的回复,让我自惭形秽。虽然不是很感兴趣,但至少比微博的内容有价值。我不清微博的机制是怎样的,热门之下全是娱乐新闻,而我从未关注过这方面的账号,还是说所有用户的热门内容都是相同的呢,总之让我很失望。

对于路遥的那句话,我没什么异见,但也多少了解那些「人们」的心理。相比一个普通人,无疑一个电影演员对于他们来说更有用。当然,这其中有所谓的名人效应,好比两只公鸡,一只的尾巴插上了孔雀的屏,即便它不是真的孔雀,也会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也可以将明星视为一种「消费品」,能让大部分普通人感兴趣的,不是另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活动,而是这些有距离感的消费品。不论一个演员的演技多么拙劣,有的人还是在他身上寄予了自己的幻想,有的人将其作为自己发泄的对象,有的人只是在围观中找乐子。不论是哪一情况,明星对这些人来说都是有用的,而一个普通人,或许他更有能力、更有思想,但没有摆在台面上成为消费品,对人们来说也就没有使用价值。

有用,是现实世界的一条重要法则,甚至是唯一法则,有用的东西才是值得存在的东西。

拿我来说,当我对别人说自己喜欢看小说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反问:「你看这些书有什么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上来。确实,我看的这些书没什么用,我不是搞文学的,看的这几本不能让我写出什么论文,也不能让我写出什么小说,更不能给我提供什么工作,甚至很多时候都不能像那些网络文学一样让我爽一下,虽然我并没有看过网络文学。

我看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这本书对我是否有用,我不是抱着娱乐的心态,也不是想从中获得什么知识,就像交朋友一样,只是觉得合我的脾性,对我的胃口,于是就看了这本书。当然,有些人只会交有用的朋友,但我不是那种人。

不过,也不能说我看的书是无用的,虽然很多小说的内容都已忘记,但残留的部分,或许已经浸润了我的灵魂(如果我有这种东西的话),不知何时就会显现它的作用。况且,如果那些书是无用的话,大概也不会流传到现在了。

有用无用,如果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是没有说服力的,必须要转化为实在的可度量的东西,比如钱之类的,才能让人信服吧。拿我看的书来说,它们为作者带去了收益,为出版社带去了收益,甚至也为研究的学者带去了收益,但我从它们身上没有获得什么收益,因而被说是无用的也没什么好反驳的。至于精神上的收获,是我作为一个消费者从商品上应得的,和人们追逐什么蹩脚的电影明星一个道理,因而说看书无用似乎也不合适。

不过,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作为一个精神的输出者才能赚到钱,也就是说,要写对别人有用的文章。我在想,那些作家在写出伟大的作品之时,是否也抱着这样的想法呢?我们都知道「江郎才尽」的故事,早年的江淹仕途不顺,内心孤愤,写出了「别赋」「恨赋」这样的经典作品,他只是因自己内心不平而鸣,不是为他人而写。到了晚年,江淹仕途顺利,生活优渥,失去了年轻时的精神,也就写出不什么好的作品了。

如果只是忠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去想什么有用无用的问题,当然也是能写出好的作品吧。人类的情感,既可以说是变化多端,也可以说是一成不变,作为其中的一员,自己的内心活动,总会引起别人的共鸣,哪怕只是一个人,也应该感到满足了。

我们做一些事的时候,不去想有用无用的问题,这样不是也很好吗?